中国中免:最差时光已过?苦尽甘来的三大信号与隐忧
一、财务信号:触底迹象初现,利润弹性待释放
收入跌幅收窄,企稳信号明确
2025 Q1营收167.5亿元,同比下滑11%,较去年Q3(-20%)、Q4(-18%)明显收窄,离岛免税销售额跌幅从40%缩至11%。
海南游客数转正(+6%),但“只看不买”现象仍存:购物人次、件数同比降28%、26%,客单价却逆势增长19.5%至1153元,显示消费结构向高价商品倾斜(如奢侈品、珠宝)。
毛利率企稳,费用刚性下的利润韧性
毛利率33%,同比仅微降0.3pct,较去年Q4(-5pct)大幅改善,主因低毛利有税业务收缩(如日上直邮关停)。
费用弹性有限但可控:营销费用同比减少9%至22亿元,毛销差33.2亿,与去年同期差距仅5亿。若收入修复,利润弹性显著(如营收增10%,利润或增20%+)。
净利润触底,市场信心修复
归母净利润19.4亿,同比降16%,但打破连续三季利润腰斩趋势,市场或不再下调2025年盈利预期(当前券商预期均值50亿,对应增长18%)。
二、政策双刃剑:离境退税利好行业,但削弱中免壁垒
短期利好:刺激境外游客消费
离境退税起退点降至200元,现金限额提至2万元,叠加免签政策放宽,有望拉动入境免税消费(如韩国游客在海南购买免税品后离境退税)。
行业规模扩张:2024年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约400亿,政策或推动2025年增长至500亿+,中免作为龙头直接受益。
长期隐忧:牌照稀缺性下降
退税店分流:在商圈增设退税店(如三亚国际免税城周边),削弱中免在机场、口岸的独家经营权优势。
竞争加剧:王府井、格力地产等新玩家加速布局市内免税,中免市占率可能从当前90%降至70%以下。
三、长期挑战:结构性风险未解
消费偏好转向国产替代
美妆品类冲击:珀莱雅、薇诺娜等国货崛起,海外大牌(如雅诗兰黛)在免税渠道销售占比下降,中免核心品类增长乏力。
案例:2024年海南免税美妆品类销售额同比仅增5%,而本土品牌增速超20%。
出入境复苏分流需求
口岸免税店重启:日上上海、北京SKP等口岸店恢复运营,部分消费者选择“境外购物+境内提货”,分流海南免税需求。
数据佐证:2024年口岸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25%,而海南离岛免税增速仅8%。
海南封关后的经营壁垒下降
全岛封关倒计时(预计2025年底):封关后海南将成为“境内关外”自由港,免税牌照不再具备排他性,中免需与全球零售商(如DFS、Dufry)直接竞争。
成本压力:封关后关税减免红利消失,中免毛利率可能从33%进一步承压至25%-28%。
四、估值与策略:中性预期下的博弈机会
A股PE 25.8x,处于近五年30%分位(历史均值35x),但较2024年低点(15x)已修复60%。若政策刺激超预期(如免税额度提至20万),或触发估值修复。
风险提示:若Q2营收增速未转正(当前预期+5%),市场可能下调盈利预测。
长期投资需谨慎
增长逻辑弱化:依赖政策红利(免税额度、牌照)而非内生竞争力,海南封关后护城河消失。
转型压力:需拓展市内免税、口岸店等新场景,但王府井等对手已抢占先机。
结论:短期谨慎乐观,长期存疑
中国中免的“最差时光”或已过去,Q1业绩企稳信号明确,政策刺激下短期存在交易性机会。但长期看,消费偏好变迁、出入境分流、封关后竞争加剧等风险,可能压制其成长空间。投资者需关注:
政策力度:免税额度是否上调、入境免签范围是否扩大;
品类转型:能否提升珠宝、腕表等高毛利品类占比;
封关应对:是否布局市内免税店或海外市场。
若上述问题无解,中免或难逃“周期股”命运,苦尽甘来言之尚早。